服务热线
15166756872
13863795981
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部《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站工作条例》规定:“组织和辅助群众业余艺术活动是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站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作为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的声乐辅导老师,我们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群众,需要认真履行职责,用心、用情、用能地辅导群众,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从教师到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同时群众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对各类艺术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在此情况下,群众声乐的培训除了依赖传统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外,还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不断深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传统声乐培训法的长处与缺陷目前,根据国家的政策,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的艺术培训都是免费的。通过开办免费艺术培训活动,不仅培训老师的专业授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受培训的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也有人认为,济宁声乐培训文化馆的免费艺术培训从开办到推广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面对一些对艺术项目课程一无所知、而且兴趣较大的中老年学生来说,辅导内容因为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反而不能讲解得深入全面,辅导老师专业水平的发挥提高受到很大的影响,专业能力有所下降。传统群众声乐理论培训,一般是口传心授。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理论,学生在下面用心倾听。
(一)群众声乐培训的理论要通史与专史结合群众声乐的培训既要有通史类的讲述,有利于学生梳理舞音乐的发展历史,把握中国声乐的整体特征;也要有专史的讲述,使学生对声乐有深入的认识,进而更加专业地练习自己所学习和喜爱的歌曲。以辽南民歌为例,我们不仅要学生了解民歌,尤其是东北民歌的发展历史,了解其源流与演变,还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并流传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动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济宁声乐培训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其表现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汉族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总体特征是“活”“俏”“浪”“逗”,风格诙谐、风趣、幽默。我们再看辽南民歌的专史。辽南民歌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过来的影调戏,以及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等因素,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有了民歌的基本理论为起点,我们再理解辽南民歌的历史与特征也就不是很难了,而且通过比较,对辽南民歌的地方特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